日韩激情网_99精品电影_日操操_午夜影院在线观看_久久精品一区二_国产精彩视频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首頁 | 監控設備 | 監控方案 | 監控案例 | 監控規標 | 監控知識 | 監控動態 |監控安裝 | 監控維保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您當前的位置: 監控設備 >>> 監控規標
產品搜索:
 
[北方合力]  
首頁監控概述
監控工程
監控維保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留言咨詢
監控行業動態
監控系統常見問題
監控規標
 
有線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200-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有線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Technical code for regunation of CATV system
GB 50200-94
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
1 總 則
1.0.1 為使有線電視系統(以下簡稱系統)的工程設計與施工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質量,制定本規范。
1.0.2 本規范適用于下列信號傳輸方式的有線電視系統的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
1.0.2.1 射頻同軸電纜。
1.0.2.2 射頻同軸電纜與光纜組合。
1.0.2.3 射頻同軸電纜與微波組合。
1.0.3 系統的工程設計應符合當地城鎮建設規劃和廣播電視事業、有線電視網的發展規劃的要求。
1.0.4 系統的工程設計、施工除應按本規范執行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
2 系統的工程設計
2.1 一般規定
2.1.1 使用頻道的選擇和數量應根據電視廣播、調頻廣播、衛星接收微波傳輸、自辦節目等信號源的現狀、發展和經濟條件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2.1.1.1 宜預留1~2個頻道。
2.1.1.2 宜避免各種頻率的組合干擾。對無法避免的干擾,應采取變換頻道等措施。
2.1.2 傳輸方式的確定,當傳輸干線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頻率下的衰耗值為準)小于100dB時,可采用甚高頻(VHF)、超高頻(UHF)直接傳輸方式;傳輸干線的衰耗大于100dB時,應采用甚高頻(VHF)傳輸方式或鄰頻傳輸方式。
2.1.3 系統模式應根據信號源質量、環境條件和系統的規模及功能等因素確定,前端宜設置在覆蓋區域中心,當接收信號場強小于57dBμV時,可采取增設遠地前端等措施。
2.1.4 按系統模式應對前端、干線和分配網絡進行主要技術指標的分配和計算。
2.1.5 設備、部件及材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2.1.5.1 產品性能符合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并經國家規定的質檢部門測試認定。
2.1.5.2 在同一系統工程中選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觀應一致。
2.1.5.3 選用的設備和部件的輸入、輸出標稱阻抗、電纜的標稱特性阻抗均應為75Ω。
2.1.6 系統設施工作的環境溫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寒冷地區室外工作的設施:-40~+35℃;
其它地區室外工作的設施:-10~+55℃;
室內工作的設施:-5~+40℃。
2.2 系統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術指標分配
2.2.1 系統可采用無干線系統、獨立前端系統、有中心前端系統、有遠地前端系統四種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2.2.1.1 無干線系統模式規模很小,不需傳輸干線,由前端直接引至用戶分配網絡(圖2.2.1-1)。
2.2.1.2 獨立前端系統模式是典型的電纜傳輸分配系統,由前端、干線、支線及用戶分配網組成(圖2.2.1-2)。

2.2.1.3 有中心前端的系統模式規模較大,除具有本地前端外,還應在各分散的覆蓋地域中心處設置中心前端;本地前端至各中心前端可用干線或超干線相連接,各中心前端再通過干線連至支線和用戶分配網絡(圖2.2.1—3)。

2.2.1.4 有遠地前端的系統模式,其本地前端距信號源太遠,應在信號源附近設置遠地前端,經超干線將收到的信號送至本地前端(圖2.2.1-4)。
注:系統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圖形符號應符合本規范附錄A的規定。
2.2.2 系統載噪比、交擾調制比和載波互調比的最小設計值應符合表2.2.2的規定。
  系統載噪比、交擾調制比、載波互調比的最小設計值(dB)      表2.2.2

項  目
設計值
載噪比(C/N)
44
交擾調制比(CM)
47
載波互調比(IM)
58

2.2.3 各種系統模式的前端、干線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術指標的分配系數應符合下列規定:
2.2.3.1 無干線系統的指標分配系數應符合表2.2.3-1的規定。
  無干線系統指標分配系數                     表2.2.31

項  目
前 端
分配網絡
載噪比
4/5
1/5
交擾調制比
1/5
4/5
載波互調比
1/5
4/5

2.2.3.2 獨立前端系統的指標分配系數,應根據干線的衰耗值A(dB),按表2.2.3-2的規定選取。
  獨立前端系統指標分配系數                     2.2.32

項  目
前 端
干 線
分配網絡
A<100dB
A≥100dB
A<100dB
A≥100dB
A<100dB
A≥100dB
載噪比
7/10
5/10
2/10
4/10
1/10
1/10
交擾調制比
2/10
1/10
2/10
5/10
6/10
4/10
載波互調比
2/10
1/10
2/10
5/10
6/10
4/10

2.2.3.3 具有中心前端和遠地前端系統的指標分配系數應符合表2.2.3-3的規定。
  中心前端和遠地前端系統指標分配系數                2.2.33

項目
本地前端
遠地前端
中心前端
本地干線
(超干線)
中心干線
分配網絡
載噪比
2.5/10
2.5/10
2/10
2/10
1/10
交擾調制比
0.5/10
0.5/10
2.5/10
2.5/10
4/10
載波互調比
0.5/10
0.5/10
2.5/10
2.5/10
4/10

2.2.4 載噪比、交擾調制比、載波互調比的分貝(dB)數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2.2.5 系統輸出口電平設計值宜符合下列要求:
2.2.5.1 非鄰頻系統可取70±5dBμV。
2.2.5.2 采用鄰頻傳輸的系統可取64±4dbμV。
注:在強場強區的較高樓層可提高電平,以避免同頻干擾。
2.2.6 系統輸出口頻道間的電平差的設計值不應大于表2.2.6的規定。
  系統輸出口頻道間電平差(dB)                    表2.2.6

頻  道
頻  段
系統輸出口電平差
任意頻道
超高頻段
13
甚高頻段
10
甚高頻段中任意60MHz內
6
超高頻段中任意100MHz內
7
相鄰頻道
 
2

2.3 接收天線
2.3.1 接收天線安裝位置應設置在較高處,避開接收電波傳輸方向上的阻擋物和周圍的金屬構件,并應遠離公路、電氣化鐵路、高壓電力線以及工業干擾等干擾源。
2.3.2 接收天線安裝位置的信號場強可根據實際測試結果和主觀視聽效果綜合確定。實際測試時,宜選擇不少于3個有可比性的測試點。在每個測試點上,應測試所有頻道(頻率)的信號場強、頻帶內和頻帶外(鄰頻)的干擾場強。
對新建建筑物天線安裝位置的信號場強,可根據理論計算值并按主觀視聽和實際測試結果來確定。實際測試可采用模擬建筑物建成以后的狀況來測定。
2.3.3 接收天線和天線放大器應按下列要求選用:
2.3.3.1 每接收一個電視頻道信號,應采用一副相應頻道的接收天線。兩個或兩個以上電視廣播信號源處于同一方位時,可共用一副寬頻帶天線。接收到的每一個頻道的信號質量應滿足系統前端對信號質量的要求。
2.3.3.2 當接收信號場強較弱、反射波較多或干擾較大時,使用普通天線不能保證前端對輸入信號的質量要求,可采用高增益天線、加裝低噪聲天線放大器或采用特殊型式的天線。
2.3.4 接收天線應符合下列要求:
2.3.4.1 天線與天線豎桿(架)應能承受設計規定的風荷載和冰荷載。
2.3.4.2 天線與天線豎桿(架)應具有防潮、防霉、抗鹽霧、抗硫化物腐蝕的能力。用金屬構件時,其表面必須鍍鋅或涂防銹漆。
2.3.4.3 天線在豎桿(架)上調整時,應能轉動和上下移動,其固定部位應方便、牢靠。
2.3.4.4 天線、豎桿(架)、拉線與支撐、附件應組裝方便,固定可靠。
2.3.5 安裝在室外的天線饋電端、阻抗匹配器、天線避雷器、高頻連接器和放大器等應具有良好的防雨措施。
2.3.6 接收天線的安裝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2.3.6.1 采用拉線豎桿(架)的安裝方式時,拉線不得位于接收信號的傳播路徑上。
2.3.6.2 豎桿(架)和拋物面天線的安裝應按生產廠提供的資料和要求設計。
2.3.6.3 天線放大器應安裝在豎桿(架)上。天線至前端的饋線采用屏蔽性能好的同軸電纜,其長度不得大于20m,并不得靠近前端輸出口和干線輸出電纜。
2.3.6.4 兩副天線的水平或垂直間距不應小于較長波長天線的工作波長的1/2,且不應小于1m。
2.3.6.5 最低層天線與支承物頂面的間距不應小于其工作波長。
2.4 前 端
2.4.1 各頻道天線送至前端的最小輸入電平應按下式計算:
2.4.2 前端輸出電平的設計值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2.4.2.1 采用頻道放大器輸出型前端:
2.4.3 具有自辦節目功能的前端,采用視頻設備的信噪比不應小于45dB。
2.4.4 采用相鄰頻道傳輸的前端設備,應符合下列要求:
2.4.4.1 應具有60dB以上的鄰頻信號抑制特性。
2.4.4.2 頻率偏移在甚高頻段不應大于20kHz。
2.4.4.3 圖像伴音功率比的調整范圍應為10~20dB。
2.5 干線傳輸
2.5.1 干線放大器常溫下輸入電平的最低值應按下式計算:
2.5.2 干線放大器常溫下輸出電平的最高值應按下式計算:
2.5.3 干線放大器在常溫下輸入電平和輸出電平的設計值,應按下列公式分別計算:
2.5.3.1 設有自動電平調節(ALC)的干線系統:
2.5.4 干線傳輸部分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2.5.4.1 當干線衰耗不大于88dB時,可采用斜率均衡和手動增益調整的放大器。
2.5.4.2 當干線衰耗大于88dB小于220dB時,必須采用自動增益調節(AGC)干線放大器。
2.5.4.3 當干線衰耗超過220dB時,必須采用自動電平調節干線放大器。
2.5.4.4 當傳輸干線中需要提供分配點時,宜采用橋接放大器或定向耦合器。
2.6 分配網絡
2.6.1 分給分配網絡部分的交擾調制比、載波互調比的指標,宜在分配網絡部分的橋接放大器和各延長放大器上均等分配。
2.6.2 橋接放大器最大輸出電平的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

2.6.3 延長放大器最大輸出電平的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
2.6.4 分配網絡宜采用分配-分支或分支-分支方式。
2.6.5 分配器的空余端和最后一個分支器的主輸出口,必須終接75Ω負載。
2.7 前端機房和自辦節目站
2.7.1 有自辦節目功能的前端,應設置單獨的前端機房。播出節目在10套以下時,前端機房的使用面積宜為20㎡;播出節目每增加5套,機房面積宜增加10㎡。
2.7.2 具有自制節目功能的有線電視臺,可設置演播室和相應的技術用房。演播室的工藝設計宜符合下列要求:
2.7.2.1 演播室天幕高度宜為3.0~4.5m;
2.7.2.2 室內噪聲宜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有線廣播錄音播音室聲學設計規范和技術用房技術要求》附錄A噪聲評價曲線的規定,并應小于NR25。
2.7.2.3 混響時間為0.35~0.80s;
2.7.2.4 室內溫度夏季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8℃。
2.7.2.5 演播室演區照度不低于500lx;色溫為3200k。
 2.8 部件安裝和線路敷設
2.8.1 系統中所用部件應具備防止電磁波輻射和電磁波侵入的屏蔽性能。室外信用的部件還應有良好的防潮、防雨和防霉措施。在有鹽霧、硫化物等污染區使用的部件,尚應具有抗腐蝕能力。
2.8.2 部件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2.8.2.1 部件及其附件的安裝應牢固、安全并便于測試、檢修和更換。
2.8.2.2 應避免將部件安裝在廚房、廁所、浴室、鍋爐房等高溫、潮濕或易受損傷的場所。
2.8.2.3 在室內安裝系統輸出口用戶面板,其下沿距離地(樓)面的高度應為0.3m或1.5m。
2.8.3 前端設備應組裝在結構堅固、防塵、散熱良好的標準箱、柜或立架中。部件和設備在立架中應便于組裝、更換。立架中應留有不少于兩個頻道部件的空余位置。
固定的立柜、立架背面與側面離墻面凈距不應小于0.8m。
2.8.4 前端機房和演播控制室宜設置控制臺?刂婆_正面與墻的凈距不應小于1.2m;側面與墻或其它設備的凈距,在主要通道不應小于1.5m,在次要通道不應小于0.8m。
2.8.5 演播控制室、前端機房內的電纜敷設宜采用地槽。對改建工程或不宜設置地槽的機房,也可采用電纜槽或電纜架,并置于機架上方。采用電纜架敷設時,應按分出線順序排列線位,并繪出電纜排列端面圖。
2.8.6 電纜(光纜)線路路由設計,應使線路短直、安全、穩定、可靠,便于維修、檢測,并應使線路避開易受損場所,減少與其它管線等障礙物的交叉跨越。
2.8.7 室外線路敷設方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2.8.7.1 當用戶的位置和數量比較穩定,要求電纜線路安全隱蔽時,可采用直埋電纜敷設方式。
2.8.7.2 當有可供利用的管道時,可采用管道電纜敷設方式,但不得與電力電纜共管孔敷設。
2.8.7.3 對下列情況可采用架空電纜敷設方式:
(1)不宜采用直埋或管道電纜敷設方式;
(2)用戶的位置和數量變動較大,并需要擴充和調整;
(3)有可供利用的架空通信、電力桿路。
2.8.7.4 當有建筑物可供利用時,前端輸出干線、支線和入戶線的沿線,宜采用墻壁電纜敷設方式。
2.8.8 電纜與其它架空明線線路共桿架設時,其兩線間的最小間距應符合表2.8.8的規定。
電纜與其它架空時線線路共桿架設的最小間距              表2.8.8

種類
間距(m)
1KV-10KV電力線
2.5
1KV及以下電力線
1.5
廣播線
1.0
通信線
0.6

2.8.9 電纜在室外敷設,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企業通信設計規范》中的有關規定。
2.8.10 電纜在室內敷設,宜符合下列規定:
2.8.10.1 在新建或有內裝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內,可采用暗管敷設方式。對無內裝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可采用線卡明敷方式。
2.8.10.2 不得將電纜與電力線同線槽、同出線盒、同連接箱安裝。
2.8.10.3 明敷的電纜與明敷的電力線的間距不應小于0.3m。
2.8.11 分配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可安裝在樓內的墻壁和吊頂上。當需要安裝在室外時,應采取防雨措施,距地面不應小于2m。
2.9 防雷、接地與安全防護
2.9.1 系統的防雷設計應有防止直擊雷、感應雷和雷電侵入波的措施。
2.9.2 接收天線的豎桿(架)上應裝設避雷針。避雷針的高度應能滿足對天線設施的保護。當安裝獨立的避雷針時,避雷針與天線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應大于3m。
2.9.3 獨立避雷針和接收天線的豎桿均應有可靠的接地。當建筑物已有防雷接地系統時,避雷針和天線豎桿的接地應與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統共地連接;當建筑物無專門的防雷接地可利用時,應設置專門的接地裝置,從接閃器至接地裝置的引下線宜采用兩根,從不同的方位以最短的距離沿建筑物引下;其接地電阻不應大于4Ω。
2.9.4 沿天線豎桿(架)引下的同軸電纜應采用雙屏蔽電纜或采用單屏蔽電纜穿金屬管敷設。雙屏蔽電纜的外層或金屬管應與豎桿有良好的電氣連接。
2.9.5 設置在天線附近的天線放大器,當采用單獨的電源線饋電時,電源線應單獨穿金屬管敷設,并嚴禁架空明敷。
2.9.6 進入前端的天線饋線應加裝避雷保護器。
2.9.7 市區架空電纜吊線的兩端和架空電纜線路中的金屬管道均應接地。郊區曠野的架空電纜線路在分支桿、引上桿、終端桿、角深大于1m的角桿、安裝干線放大器的電桿,以及直線線路每隔5~10根電桿處,均應將電纜外層屏蔽接地。
2.9.8 室外線路的防雷和接地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企業通信接地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2.9.9 向系統設備及用戶設備提供電源的室外電力線路,自室外引入建筑物時采取的防雷電波侵入的措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的規定。
2.9.10 電纜進入建筑物時,在靠近電纜進入建筑物的地方,應將電纜的外導電屏蔽層接地,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2.9.10.1 架空電纜直接引入時,在入戶處應增設避雷器,并應將電纜外導體接到電氣設備的接地裝置上。
2.9.10.2 進入建筑物的架空金屬管道,在入戶處應與接地裝置相連。
2.9.10.3 電纜直接埋地引入時,應在入戶端將電纜金屬外皮與接地裝置相連。
2.9.11 系統內的電氣設備接地裝置和埋地金屬管道應與防雷接地裝置相連;當不相連時,兩者間的距離不宜小于3m。
2.9.12 不得直接在兩建筑物屋頂之間敷設電纜,應將電纜沿墻降至防雷保護區以內,并不得妨礙車輛的運行;其吊線應作接地處理。
2.9.13 當天線針(架)的高度超過50m,且高于附近建筑物、構筑物或處于航線下面時,應設置高空障礙燈,并應在桿(架)或塔上涂顏色標志。
2.9.14 系統的安全防護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30MHz~1GHz聲音和電視信號的電纜分配系統》中有關安全要求的規定。
2.10 供 電
2.10.1 不設演播室的系統,前端機房宜采用50Hz、220V單相交流電源,并應有獨立的供電回路。
2.10.2 設置演播室的系統宜采用50Hz、380/220V電源,并應從總配電盤(箱、柜)引入獨立的供電回路。
2.10.3 演播室燈光與技術設備的供電,應分別設置供電回路,并應采用相應的防干擾措施。
2.10.4 前端機房和演播室的設備供電電壓波動超過+5%~-10%范圍時,應設電源穩壓裝置。
2.10.5 干線放大器的供電應采用芯線饋電的方式,電源插入器宜設置在橋接放大器處。
當供給供電器的電力線路與電纜同桿架設時,供電線材應采用絕緣導線,并應架在電纜的上方,與電纜的距離應大于0.6m
3 系統的工程施工
3.1 一般規定
3.1.1 系統的工程施工應以設計圖紙為依據,并應遵守本章的規定。
3.1.2 系統的工程施工應具備下列條件:
3.1.2.1 施工單位必須執有系統的工程施工執照。
3.1.2.2 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齊全,并已會審批準。施工人員應熟悉有關圖紙并了解工程特點、施工方案、工藝要求、施工質量標準等。
3.1.2.3 施工所需的設備、器材、輔材、儀器、機械等應能滿足連續施工和階段施工的要求。
3.1.2.4 新建建筑系統的工程施工,應與土建施工協調進行;
預埋線管、支撐件,預留孔洞、溝、槽、基礎、樓地面等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3.1.2.5 施工區域內應能保證施工用電。
3.1.3 系統的工程施工前,應對下列情況進行調查:
3.1.3.1 施工區域內建筑物的現場情況。
3.1.3.2 使用道路及占用道路(包括橫跨道路)的情況。
3.1.3.3 允許同桿架設的桿路及自立桿桿路的情況。
3.1.3.4 敷設管道電纜和直埋電纜的路由狀況和預留管道的情況,以及各管道作出路由標志情況。
3.1.3.5 在施工現場影響施工的各種障礙物的情況。
3.1.4 施工前應對系統使用的材料、部件和設備進行下列檢查:
3.1.4.1 按照施工材料表對材料進行清點、分類。
3.1.4.2 各種部件、設備的規格、型號、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
3.1.4.3 產品外觀應無變形、破損和明顯脫漆現象。
3.1.4.4 有源部件均應通電檢查。
3.2 接收天線
3.2.1 接收天線應按設計要求組裝,并應平直、牢固。天線豎桿基座應按設計要求安裝。結合收測和觀看,確定天線的最優方位后,將天線固定。
3.2.2 豎桿拉線地錨必須與建筑物連接牢固,不得將拉線固定在屋面透氣管、水管等構件上。安裝時應使各根拉線受力均勻。
3.2.3 天線饋電端必須與阻抗匹配器、饋線、天線放大器連接牢固,并應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3.3 前端機房
3.3.1 前端設備與控制臺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3.3.1.1 按機房平面布置圖進行設備機架與控制臺定位。
3.3.1.2 機架和控制臺到位后,均應進行垂直度調整,并從一端按順序進行。幾個機架并排在一起時,兩機架間的縫隙不得大于3mm。機架面板應在同一平面上,并與基準線平行;前后偏差不應大于3mm。對于相互有一定間隔而排成一列的設備,其面板前后偏差不應大于5mm。
3.3.1.3 機架和控制臺的安放應豎直平穩。
3.3.1.4 機架內機盤、部件和控制臺的設備安裝應牢固;固定用的螺絲、墊片、彈簧墊片均應按要求裝上不得遺漏。
3.3.2 機房室內電纜的布放,應符合下列要求:
3.3.2.1 當采用地槽時,電纜由機架底部引入。布放地槽的電纜應將電纜順著所盤方向理直,按電纜的排列順序放入槽內,順直無扭絞,不得綁扎。電纜進出槽口時,拐彎處應成捆綁扎,并應符合最小曲半徑要求。
3.3.2.2 當采用架槽時,電纜在槽架內布放可不綁扎,并宜留有出線口。電纜應由出線口從機架上方引入;引入機架時,應成捆空綁。
3.3.2.3 當采用電纜走道時,電纜也應由機架上方引入。走道上布放的電纜,應在每個梯鐵上進行綁扎。上下走道間的電纜或電纜離開走道進入機架內時,應在距起彎點10mm處開始,每隔100~200mm空綁一次。
3.3.2.4 當采用活動地板時,電纜應順直無扭絞,不得使電纜盤結;在引入機架處應成捆綁扎。
3.3.3 電纜的敷設在兩端應留有余量,并標示明顯永久性標記。
3.3.4 各種電纜插頭的裝設應按產品特性的要求,并應做到接觸良好、牢固、美觀。
3.3.5 機房內接地母線的路由、規格應符合設計規定。施工時應滿足下列要求:
3.3.5.1 接地母線表面應完整,并應無明顯錘痕以及殘余焊劑渣;銅帶母線應光滑無毛刺。絕緣線的絕緣層不得有老化龜裂現象。
3.3.5.2 接地母線應鋪放在地槽和電纜走道中央,或固定在架槽的外測。母線應平整,不歪斜、不彎曲。母線與機架或機頂的連接應牢固端正。
3.3.5.3 銅帶母線在電纜走道上應采用螺絲固定。銅絞線的母線在電纜走道上應綁扎在梯鐵上。
3.3.6 電纜從房屋引入引出,在入口處要加裝防水罩。電纜向上引時,應在入口處做成滴水彎,其彎度不得小于電纜的最小彎曲半徑。電纜沿墻上下引時,應設支撐物,將電纜固定(綁扎)在支撐物上;支撐物的間距可根據電纜的數量確定,但不得大于1m。
3.3.7 在有光端機(發送機、接收機)的機房中,端機上的光纜應留10m余量。余纜應盤成圈妥善放置。
3.4 干線架設
3.4.1 架設架空電纜時,應先將電纜吊線用夾板固定在電纜桿上,再用電纜掛鉤把電纜卡掛在吊線上。掛鉤的間距宜為0.5~0.6m。根據氣候條件,每一桿擋均應留出余兜。
3.4.2 在新桿上布放和收緊吊線時,要防止電桿傾斜和倒桿;在已架有電信、電力線的桿路上加掛吊線時,要防止吊線上彈。
3.4.3 架設墻壁電纜應先在墻上裝好墻擔,把吊線放在墻擔上收緊,用夾板固定,再用電纜掛鉤將電纜卡掛在吊線上。
墻壁電纜沿墻角轉彎,應在墻角處設轉角墻擔。
3.4.4 電纜采用直埋方式,必須使用具有鎧裝的能直埋的電纜,其埋深不得小于0.8m。緊靠電纜處要用細土覆蓋10cm,上壓一層磚石保護。在寒冷的地區應埋在凍土層以下。
3.4.5 電纜采用穿管敷設時,應先清掃管孔,并在管孔內預設一根鐵線,將電纜牽引網套綁扎在電纜頭上,用鐵線將電纜拉入到管道內。敷設較細的電纜可不用牽引網套,直接把鐵線綁扎在敷設的電纜上。
3.4.6 當架空電纜和墻壁電纜引入地下時,在距地面不小于2.5m的部分應采用鋼管保護;鋼管應埋入地下0.3~0.5m。
3.4.7 布放電纜時,應按各盤電纜的長度根據設計圖紙各段的長度選配。電纜需要接續時應嚴格按電纜生產廠提出的步驟和要求進行,不得隨意接續。
3.4.8 安裝干線放大器應符合下列要求:
3.4.8.1 在架空電纜線路中,干線放大器應安裝在距離電桿1m的地方,并固定在吊線上。
3.4.8.2 在墻壁電纜線路中,干線放大器應固定在墻壁上。吊線有足夠的承受力,也可固定在吊線上。
3.4.8.3 在地下穿管或直埋電纜線路中干線放大器的安裝,應保證放大器不得被水浸泡,可將放大器安裝在地面以上。
3.4.8.4 干線放大器輸入、輸出的電纜,均應留有余量;連接處應有防水措施。
3.4.9 光纜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
3.4.9.1 光纜敷設前,應使用光時域反射計和光纖衰耗測試儀檢查光纖有無斷點,衰耗值應符合設計要求。
3.4.9.2 核對光纜的長度,根據施工圖上給出的實際敷設長度來選配光纜。配盤時應使接頭避開河溝、交通要道及其它障礙物處;架空光纜的接頭與桿的距離不應大于1m。
3.4.9.3 布放光纜時,光纜的牽引端頭應作技術處理,并應采用具有自動控制牽引力性能的牽引機牽引;其牽引力應施加于加強芯上,并不得超過150kg;牽引速度宜為10m/min,一次牽引的直線長度不宜超過1km。布放光纜時,其彎曲半徑不得小于光纜外徑的20倍。
3.4.9.4 光纜的接續應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來操作,接續時應采用光功率計或其它儀器進行監視,使接續損耗達到最;接續后應安裝光纜接頭護套。
3.4.10 架空光纜敷設時端頭應采用塑料膠帶包扎,接頭的預留長度不宜小于8m,并將余纜盤成圈后掛在桿的高處。架空光纜可不留余兜,但中間不應繃緊。地下光纜引上電桿必須用鋼管穿管保護;引上桿后,架空的始端可留余兜(圖3.4.10)。
3.4.11 管道光纜敷設時,無接頭的光纜在直道上敷設應由人工逐個人孔牽引;預先作好接頭的光纜,其接頭部分不得在管道內穿行。
3.4.12 在橋上敷設光纜時,宜采用牽引機和中間人工輔助牽引。光纜在電纜槽內布放不宜過緊,在橋身伸縮接口處應做3~5個“S”彎;每處宜余留0.5m。當穿越鐵路橋面時,應外加金屬管保護。光纜經過垂直走道時,應綁扎在支持物上。
3.5 支線和用戶線
3.5.1 支線宜采用架空電纜或墻壁電纜,架設方法應符合本規范第3.4節的規定。沿墻架設時,也可采用線卡卡掛在墻壁上,卡子間的距離不得超過0.8m,并不得以電纜本身的強度來支承電纜的重量和拉力。
3.5.2 采用自承式同軸電纜(圖3.5.2-1)作支線或用戶線時,電纜的受力應在自承線上(圖3.5.2-2);在電桿或墻擔處將自承線與電纜連接的塑料部分切開一段距離,并在切開處的根部纏扎三層聚氯乙烯帶,并應縮短自承線,用夾板夾住使電纜產生余兜。
3.5.3 采用自承式電纜作用戶引入線時,在其下線端處應用纏扎法把自承線終結做在下線鉤、電桿或吊線上(圖3.5.3-1、3.5.3-2)。

3.5.4 用戶線進入房屋內可穿管暗敷,也可用卡子明敷在室內墻壁上,或布放在吊頂上,但均應做到牢固、安全、美觀。
3.5.5 在室內墻壁上安裝的系統輸出口用戶盒,應做到牢固、美觀、接線牢靠;接收機至用戶盒的連接線應采用阻抗為75Ω,屏蔽系數高的同軸電纜,其長度不宜超過3m。
3.6 防雷、接地及安全防護
3.6.1 系統工程的防雷接地,必須按設計要求施工,新建工程接地裝置的埋設宜與土建施工同時進行,對隱蔽部分應在覆蓋前及時會同有關單位隨工檢查驗收。
3.6.2 接閃器應與天線豎桿(獨立避雷針則應與接閃器支持桿)同在地面組裝。接閃器長度應按設計要求確定,并不應小于2.5m;直徑不應小于20mm。接閃器與豎桿的連接宜采用焊接;焊接的搭接長度宜為圓鋼直徑的10倍。當采用法蘭連接時,應另加橫截面不小于48的鍍鋅圓鋼電焊跨接。
3.6.3 避雷引下線宜采用25mm×4mm扁鋼或直徑為10mm圓鋼。引下線與天線豎桿應采用電焊連接,其焊接長度應為扁鋼寬度的3倍或圓鋼直徑的10倍。引下線與接地裝置必須焊接牢固,所有焊接處均應涂防銹漆。
3.6.4 干線放大器的外殼和供電器的外殼均應就近接地。
3.6.5 架空電纜中供電器的市電輸入端的相線和零線,對地均應接入適用于交流220V工作電壓的壓敏電阻。
3.6.6 重雷區架空引入線在建筑物外墻上終結后,應通過接地盒(圖3.6.6-1)在戶外將電纜的外屏蔽層接地。用戶引入線戶外連接經接地盒連至建筑物內分配器、分支器直至用戶輸出口(圖3.6.6-2)。

3.6.7 在施工過程中,應測量所有接地裝置的電阻值。當達不到設計要求時,應在接地極回填土中加入無腐蝕性的長效降阻劑。
3.7 系統的調測
3.7.1 系統的工程各項設施安裝完畢后,應對各部分的工作狀態進行調測,以使系統達到設計要求。
3.7.2 前端部分的調測應符合下列要求:
3.7.2.1 檢查前端設備所使用的電源,應該符合設計要求。
3.7.2.2 在各電視臺正常播出的情況下,在各頻道天線饋線的輸出端測量該頻道的電平值,應與設計要求相符。
3.7.2.3 在前端輸出口測量各頻道的輸出電平(包括調頻廣播電平),通過調節各專用放大器的輸入衰耗器使輸出口電平達到設計規定值。
3.7.3 放大器輸出電平的調整應符合下列要求:
3.7.3.1 放大器的供電電源,應符合設計要求。
3.7.3.2 在每個干線放大器的輸出端或輸出電平測試點應測量其高、低頻道的電平值,并通過調整干線放大器內的衰耗均衡器,使其輸出電平達到設計要求。
3.7.4 各用戶端高低頻道的電平值,應達到設計要求。在一個區域內(一個分配放大器所供給的用戶)多數用戶的電平值偏離要求時,應重新對分配放大器進行調整,使之達到要求。當系統較大,用戶數較多時,可只抽測10%~20%的用戶。
3.7.5 調測中應作好調測記錄。調測記錄表的格式應符合本規范附錄B的規定。
 
 
 
北方安控 | 行業動態 | 監控工程 | 友情鏈接
友情鏈接: 北方合力  百度  機票查詢  北京地鐵  電動車網  清潔能源  鳳凰網  環球網  網易郵箱  京安協  中安協  監控安裝  監控維保  監控視頻 
版權所有:北京北方合力科技有限公司 18911280138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翔路2號 京ICP備0502798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动漫羞免费网站中文字幕 | 能看的av网站 | 人人添人人添 |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一区 | 免费一级黄色毛片 | 久久久国产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美女高潮久久久 | 成人免费视频008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精品动漫一区 | 国产1区2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色一色网站 | 一级做a爰性色毛片免费1 | 亚洲成人免费观看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久久久 | 午夜男人的天堂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老牛影院 |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 欧美日韩三级在线 | 49vv看片免费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 欧美 日韩一区 | 午夜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日韩精品www| 久久久亚洲综合 | 青青草成人在线 | 国产黄色av网站 | av大片网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av | 看亚洲一级毛片 | 精品一二三四区 | 91影院在线观看 |